三十几岁了
最近读到丰子恺老先生的书《万般滋味皆是生活》,其中有一篇文章写秋。
我的年岁上冠用了“三十”二字,至今已两年了。不解达观的我,从这两个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与影响。虽然明明觉得自己的体格与精力比二十九岁时全然没有什么差异,“三十”这一个观念笼在头上,犹之张了一顶阳伞,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,又仿佛在日历上撕过了立秋的一页以后,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,寒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,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,或霜降木落的先驱,大地的节候已从今移交于秋了。
去年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,刚好也是三十有二。内心感到二十九和三十也就差了一岁,但冠上三十开头以后总感觉有些不一样,我自己也说清楚。突然看到先生的描述,“犹之张了一顶阳伞,使我的全身蒙了一个暗淡色的阴影”,“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减却”,“然而只当得余威与残暑”。哈哈哈,这样的类比只觉很恰当。
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以前偏爱春,现在却是看腻了,只觉秋有味道。而我自从过了三十以后,很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。比如对于消费,以前很痴迷电子产品,尤其喜欢苹果的设备。自从我和老婆都备齐全家桶以后,似乎没有太多换设备的想法了。以前总是第一时间关注新系统的更新和功能,现在也是久久不升级了。
今年双十一看了苹果手机大跳水,想了想我的XR好像还能战几年,至于苹果十五的灵动岛,我是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,刚发布的M3笔记本性能确实很强大,我工作用的电脑是M1,家用的是intel 最后一版,体验确实要差很大,不过使用已经完全足够了。我看了以旧换新,直接缩水的90%😓,赶紧打消了念头。
我现在开始关注生活和阅读了。尤其是阅读,愿意买杂志、电子书、纸质书。关注作者创造的故事和有意思的观点。我挺喜欢许子东老师,早年间看锵锵三人行,之后是圆桌派,后面听说学校不让他上节目了,我就买些他的书。其实许子东最好是可以开个人专栏,有些免费分享出来,有些当然是要出版付费的。最近看完了《书生之见》,有兴趣可以去看看。写杂文和思考的,个人觉得王小波的书非常有意思。
据说评价比较好的六哥的《读库》只做付费阅读;《三联生活周刊》也不错,作为杂志需要照顾更多人的口味,内容难免杂一些。道长做的《看理想》也挺不错的,经常也关注窦文涛的圈子朋友们,作家和媒体人常常能碰撞出一些思想来。这些都只能作为工作之余的养料,至于当前的工作,我也有点头疼了,毕竟工作和个人职业成长很难兼顾,工作往往是在透支自己,没有什么养分。兴趣和工作点重合,可遇而不可求啊,一切都慢慢来吧。